未命名111.bmp (2560254 bytes)(粵劇特輯)    AHWILL  提供

「連城壁」的觀後感﹕

第一場

文縐縐、劇情不太緊湊、唱又慢、死口白又多、而且是歷史劇﹐一切都在意料中。難道﹐藺相如真的跳下油渦﹐被炸香炸脆不成﹖﹖﹖叫「悶戲」就最貼切﹐還算是戲寶嗎﹖

算﹐看過電視特輯那板本以後﹐很肯定告訴你﹐算﹗

因為﹐這是林家聲的傳統戲﹐是林家聲戲寶﹐是他令這套戲發亮的。

唱詞文縐縐而尾韻押足、被套落到順暢的曲牌、長短適度、聲哥麗姐聲情感人。

第一場只見佈景裡燈光下﹐灰幕低垂似風雨將臨。背後遠處幾所灰黑農舍、荒涼遍野﹐近處一株綠樹、與旁邊楊柳支支﹐地上儘是長草、皆墨綠色。前邊則是小河與石堆。整個佈景灰沉沉的﹐呈現一派昏暗。這也帶出了藺相如將與夫人分別的慘淡氣氛。襯著鑼鼓(是地錦嗎﹖)﹐聲哥先出場﹕只見藺相如穿淺灰銀白花印領的生服﹐一派儒雅莊重。他彎起右手往掛在左肩上的包袱向上一搭﹐食著點子﹐微抬頭眺望著前方﹐慢慢傾目移望左方﹐像已把眼前景物一掃。面對眼前蕭條景緻﹐與將快與妻子離別﹐心情之沉重﹐就現露在這一個亮相。順著聲哥這身眼往左挪的一勢﹐藺相如的妻子也跟著出場。鑼鼓分別甩下兩奏---具靜態優美而富節奏感﹐響猛的鑼鼓和靜緩而跨度小的動作形成強烈對比﹐藉此讓觀眾更注意細微的做手台步。這也是粵劇做工之可愛處﹗﹗然後細心的輕扶妻子﹐轉身踩鑼鼓往前右方五步定下來。這一站聲哥沒有以故意的手法﹐像瞪眼甩袖挺身來食鑼鼓﹐相反聲哥只有微微向前望。由亮相到這一站整個動態都是緩慢的﹐這樣黯然的氣氛就可一路保留下來。這是聲哥藝術高明一著。看者可能覺得這些是很普通。是普通﹐但不常見。聲哥這一場給了我最深刻印象。接著開口第一句已扣著我的心﹐曲名不曉得﹐但旋律悽怨﹐聽來悲從心來﹕

「悲一朝、唱分調、秋風秋雨露滿飄。那堪別矣惜阿嬌﹐為國拋妻棄寒窯。」

聽到高音的「秋風秋雨」四字﹐像一個勾子在心內一勾。有了這刻感覺﹐更掀動著心靈。接著相如妻接唱﹕

「悽然十里相送、亂柳繫絲有萬條。分離斷柳拗折﹐贈與夫君種情苗」

邊唱帶做﹐聲哥與麗姐唱腔的共同處是清晰、樸實。而表演法都是很純淨的。所以兩位對唱與對戲﹐真情流露自是動人。就在這一場﹐我確實感受到他兩精神情感的交流﹐兩對靈活如轉的靈眸、很真、很活、眼會說話的﹐有帶悲傷的悽怨美感。

「此別無酒可餞、只有折柳一支、聊為相送」、、、聲哥低頭接過柳枝﹐風鑼一陣風刮起﹐抬起頭來面對鏡頭﹐深深吸下一口氣﹐顯露眼神﹐要把深深感動而湧出的淚水忍著。相如妻覺此﹐輕觸其手﹐向他問道「是否捨不得糟糠﹐黯然下淚] 。相如顧而答禿頭起長句二王﹕

「秦邦對外起野心﹐趙國兵微難抵禦﹐山河悲色呀變﹐國祚漸飄搖(上)﹔窗前夜讀萬卷書﹐燈下常誇百世才﹐待兔而守株﹐空為人恥笑(尺)﹔願能群力挽山河﹐望展才華驚天下﹐存心禦外侮﹐立志保當朝(上)」

大部份粵劇唱段都會有小曲或大調﹐比起梆王﹐節奏旋律都特別。然傳統粵劇的骨幹始終是梆王。小曲能起點綴作用。「連城壁」則用了這段曲作了引子。旋律是比較慢﹐很哀怨。這時來一段正線的長二王﹐戲的節奏就變得爽起來﹐使觀眾不會慢慢沉悶。許多時﹐聽起小曲是一口氣總是吊著吊著的、等著些甚麼。接到梆王時﹐整個人就鬆了。

長二王讓聲哥展現他精煉的薛派唱腔﹐運氣行腔樸實流暢﹐正大光明、很正宗。同時﹐入詞清楚直接地交代了主角的心態、處境和理念。這也是李少芸先生編戲打寫曲的優秀令人尊敬處﹕下筆純樸潔淨﹐戲場有節奏﹐鑼鼓少不了。我很喜歡這段曲。

再一段長二王連序的對答﹐戲的氣氛便有所轉變。狹路相逢一節﹐伏下日後廉頗大殿阻相如﹐以至擋路相欺等情節﹐皆因垂暮的廉頗將軍妒忌相如的年青才智﹐惱其氣盛所致。這段對答照劇情論﹐口白多多﹐的確很悶﹐很悶。令到它又悶變成好看﹐是以下﹕

1) 首先是 林家聲 與 尤聲普 兩位的高藝術造詣所散發的個人魅力﹐口白也能抑揚頓挫﹐表情清晰有調。

2) 該當何罪﹖該當無罪﹗答者不是答「我何罪之有」「我無罪過」云云﹐而斬釘截鐵抬頭另面說該當無罪﹐充份顯示相如之自信。

3) 的的的、、、本來行開了﹐普哥突然叫「書生轉回」、然後投書。之前還有那令人深刻的鏡頭﹕「普哥」笑到一半﹐聲哥突然奇怪地跟著笑起來、、、

這些﹐都是經過細心鋪排的。

冷靜應對﹐強忍了這口氣後﹐便到了分離時刻。李少芸巧妙地再運用一段旋律節奏和開首一段相近的曲來作這節戲的完結﹐給人首尾呼應的深刻感覺﹕

生「風蕭蕭﹐看麥苗﹐枯黃一片盡蕭條。」

旦「願君一去如鵬鳥﹐安民禦侮在他朝。」

生「別離不用酒和淚﹐分別何必嘆寒宵。」

旦「願能萬里鵬展翅﹐光輝紅日映寒窯。」

生「他日民安無餓殍。」

旦「來年物阜有青苗。」

合「年年豐收吉兆﹐江山如此多嬌﹐江山如此多嬌。」 

            

          ---- AHWILL -----23.8.02

第二場

因為是廠景錄影、鏡頭一轉便來到了趙王大殿之上。如果是舞台演出﹐應該起幕後繆賢大夫和三位掛鬚大臣會排班出場﹐拈鬚落袖亮相﹐口古兩句。

別小看這些﹐不單是所謂傳統的排場演繹﹐這幾下襯同疏落鑼鼓﹐凝聚出王宮大殿上的堂皇氣派﹐同時也對比出之後趙王出場笛吹鼓打的氣勢。這個弱國卑君的趙王、出場也沒甚威風可言。在電視特輯裡因為用了特寫﹐李婉湘的刻劃便很清楚。她也演譯出這惶恐而謹慎的形態﹐動作緩慢細小卻非遲鈍﹐很喜愛她的形象。

值趙王下應無策徬徨焦慮之時、繆賢進薦其舍人藺相如護璧入秦﹐靜觀其變。

趙王既無良策﹐便命繆賢叫相如晉見。蕭仲坤飾演的繆賢步出殿門﹐喚相如進殿。坤叔利用鑼鼓點子﹐在一句[大王口喻﹐命藺相如衣官見駕]口古前後﹐單指撥鬚﹐右手拋起袖底接之掌中﹐頭轉挪向正前方﹐換個眼神以表示“見駕”二字﹐食著三下鑼鼓﹐把袖甩掉﹐並倒身退幾步回到殿中﹐順勢轉身朝趙王見禮便步回原位﹐這時視線也移到雜邊藺相如出場處。

藺相如身穿白底金黃袍子官服﹐站定先一個亮相﹐然後右手不動的擱在腰旁左手甩袖眼望下﹐再抬眼收袖起(快中板)﹕

布衣脫穎露鋒芒﹐青衫不涴(一槌轉花)沙場汗(尺)。

在唱這句曲時﹐聲哥的形態給人一種很穩重的感覺。兩句中間﹐他雙手抬及頸掌心向內﹐再向下垂然後推出﹐雙手手指順勢向外一推﹐剛剛好地食正那一下鑼鼓。可以留意到﹐聲哥整個動作﹐都是很圓的。雙臂環抱的姿勢﹐與及手掌的活動﹐都是在[打圓圈]。連帶眼和身的移動﹐都是順著一個[勢]、這一個打圓圈的[勢]。接?整冠﹐幾錘步進大殿向趙王見禮﹐站定。

從劇情而言﹐這一分多鐘的表演根本沒甚麼看頭﹕一個出去叫﹐一個跟尾入。

聽過許多人批評傳統粵劇節奏慢﹐他們針對的﹐就是這些出出入的鏡頭﹐認為可以刪去之。真的應該刪去嗎﹖﹖﹖

從繆賢大夫宣叫至藺相如殿內站定﹐歷時不過分多鐘﹔然而﹐動作是一氣呵成的。從這節而言﹐聲哥和坤叔兩人的舉手投足﹐皆以鑼鼓點為根基﹐動態充滿節奏感。身眼指掌步與鑼鼓的結合﹐輕描淡寫中卻有節奏規範下的條理﹐就像真實生活中人的舉止一樣﹐不過是節奏化了的舉止。處理恰當﹐演員身上散發出攝著人心靈的引力﹐鎖著觀眾的眼光﹐應響著欣賞者的呼吸的﹐是為[氣度]。這這這﹐這[氣與度]二字﹐信是最高層次的表演的骨幹元素﹔也是﹐粵劇令我著迷的地方。

藺相如以其辯才與自信﹐說服了趙王讓他出使過邦。

相如「手托」﹕生性立志堅剛﹐千里前去看情狀﹐若奸詐﹐護壁返家邦。

趙王接「手托」﹕喜見文士勝雄狀﹐堅強立心志昂昂﹐願此去﹐護璧返家邦。

             --AHWILL --- 23-8-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