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圖片及文字來自廣東粵劇院

香港粵劇名家林家聲為晚會壓軸演出,其深厚的功力令現場觀眾熱情高漲,使“紅館”出現萬人拍和唱粵曲的經典一幕。


文字來自大公報     2.11.09

林家聲的藝術追求

這次演出,很高興看到近年很少在香港舞臺上露面的大老倌林家聲也登臺了,不但與陳好逑合唱《五湖泛舟》,還獨唱《西廂待月》。林家聲是專程由加拿大返港參加這次六十周年國慶的演出,他「開金口」的消息在粵劇迷之間引起轟動,票一開賣就出現人龍,很快就搶光了。

這反映出,愛好粵劇的觀眾還是不少的。多年來,香港粵劇一方面式微,一方面有戲院靠粵劇上演而知名,其他地方可能已很少的神功戲也持續在香港演出。

同樣反映出的是,像林家聲這樣深受粵劇迷擁戴、有號召力的大老倌確實不多了,比起昔日省港澳以至南洋老倌名角林立,不可同日而語。這當然有客觀環境轉變的難以抗拒因素,但站在粵劇觀眾的角度,渴望看到、聽到紅伶超凡技藝的心是不變的。

林家聲之受歡迎不是偶然的,這大概與他對藝術境界的不懈追求有關,他把這概括為四個字:博、精、深、新。我試把林家聲對這四字的理解抄錄如下,與粵劇愛好者分享:博:是盡取各家所長,豐富自己的表演藝術,要博學、多看、多聽,要識得多。精:是不斷求進,精益求精。深:是演得深,體會深,包括塑造人物個性要深刻。新:是求有新意,每次都在演出上賦予新演法,有了新生命,劇情便不會被覺過時老化。


文字來自am730     2.11.09

本港有號召力粵劇老倌不多

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在網上撰文表示。。近日大老倌林家聲參與演出的粵劇演唱會,門票瞬間售罄,反映本港仍有不少粵劇愛好者,但現時深受粵劇迷擁戴,有號召力的老倌實在不多。


文字來自文匯報     3.11.09

陳好逑和聲哥合唱,感情交流滿分

粵港澳紅伶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的演出項目,地點是容納過萬觀眾的紅館,今次的節目豐富,分量也十足,演出者均為粵劇界的一時瑜亮,尤其大會請得已移居加拿大的香港粵劇界泰斗林家聲回港參加演出活動。粵劇紅伶們在紅館分擔兩天的節目,一連兩晚的節目,大部分為穿上戲服唱做,而林家聲因為患了柏金遜症,他是坐輪椅演出。聲哥是在第一晚(10月30日)壓軸演出,本安排兩首唱曲,其一是和陳好逑合唱《五湖泛舟》及獨唱一曲《西廂待月》,但因為現場觀眾熱烈要求,聲哥多唱了兩首名曲︰《苧蘿訪艷》和《玉梨魂》,全場觀眾喜極報以熱烈掌聲,場面震撼。 文︰小華

 

戲曲視窗:林家聲的薛腔  

上星期五晚上,懷喜悅的心情到紅磡香港體育館欣賞《粵港澳紅伶齊唱賀國慶演唱會》。如果說喜悅是源自一項遲來的國慶活動,大概讀者也不會相信;我開心,因為演唱會有林家聲的緣故。在他的賢內助荳姐與世長辭後,我曾託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節目監製陳婉紅致電慰問,獲知聲哥能堅強面對喪偶之痛,心也放下。上星期五晚,聲哥越唱越精神,除了節目表列出的兩支曲目《五湖泛舟》和《西廂待月》外,臨場還徇眾要求,加唱兩支「薛腔名曲」《苧蘿訪艷》及《玉梨魂》,鄰座「鳴芝聲」班主劉金耀豎起大拇指說:「聲哥的薛腔真是頂瓜瓜!」

我八十年代末初接觸粵劇時,曾有一個謎團,戲行裡的叔父輩常說林家聲不是薛覺先的徒弟,因為他從未行過拜師禮,但大眾又說林家聲是薛腔傳人,原因何在呢?後來終於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報界名人羅禮銘撰寫的《顧曲談》找到答案,他說:「薛覺先在戰前是伶星界的泰斗,演劇拍片忙個不了,簡直沒有一點多餘時間,門下弟子很少有耳提面授的機會,家聲師事薛氏的時候,恰巧薛氏燕居多暇,通常由家聲作伴,薛氏從不丟荒歌唱,『曲不離口』,家聲則拿樂器拍和,沉浸濃郁,家聲唱工深得『薛腔』神髓,自有其淵源,其他表演藝術,亦沒有例外,說者謂:薛覺先沒有落班,是他個人的不幸,是觀眾的損失,卻是家聲的幸運。」

唱粵曲的朋友也明白最熟悉某人唱腔特點的必是他的「頭架師傅」,否則便無法「鸚鵡學舌」了。薛覺先晚年十分喜愛林家聲,關係仿如父子。1954年,他回廣州定居前夕,盡將生平首本劇本送給林家聲,作為臨別紀念。聲哥也視薛覺先為終身學習對象,在1986年回廣州參加薛覺先紀念大會,發言時便說:「我很幸運,能夠跟五叔學唱,我的藝術生命,主要是先師所賜,所以我一向以薛派為典範,並且作為學唱的目標。」可以說,聲哥一生的努力,就是實現薛覺先遺願,使到薛派藝術留存至永遠。 

文:葉世雄